生理期要不要看醫生?生理期鬧情緒是天經地義嗎?有研究指出,心裡壓力可能是造成經痛的原因之一,當然還有其他的林林總總…,現在開始,給自己一套「全方位的經期照顧」吧。
不知不覺中,很多人冤枉女性的「好朋友」。以為生理痛,忍過去就好了,不需要大驚小怪;女生脾氣不好,多半是月經來了;月經來的時候,不可以洗頭、洗盆浴、游泳、吃冰、或做愛……,這些都是對月經不公平的刻板印象。
「好朋友」的造訪應該是件值得慶祝的事,它不該只是一個「例假」或是「非常時期」,而是女性從青春期開始的大約六分之一的生命。
女性主義抬頭,喚起意識,不讓社會的偏見阻礙女性了解自己的身體,月經,其實是讓女性感受身體變化,與內在溝通的好機會。
從這個月開始,好好計劃自己要吃什麼、穿什麼、做什麼,聆聽身體內在的聲音,享受呵護自己的喜悅。
不潔、骯髒、易怒、或憂鬱,這些先入為主的偏見,都應該拋開。
【老蘇沒教的事】粉絲頁按讚,追蹤優質好文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ldsunotteach
【食療健康養生園地】加社團,觀看健康資訊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health.tw
● 為什麼會生理痛?
經痛──月經來潮時下腹的痙攣,還有其他的合併反應,經常成為女性怨嘆「女人真命苦」的一大原因。
婦產科醫生習慣將經痛分成兩類:
1.如利用各種檢查方法,在骨盆腔和子宮內找不到病因時,稱為「原發性經痛」,通常發生在20歲以前
2.若因子宮內膜異位、骨盆腔細菌感染、子宮肌瘤…等骨盆腔問題所造成的疼痛,就稱為「續發性經痛」
原發性經痛通常發生在月經一開始時,少數會持續好幾天,大多會痛幾個小時就會逐漸消退。
疼痛的性質跟生產的陣痛類似,但痛到什麼程度則因人而異,有些人只覺得腹腔內悶悶的,有的人則劇烈疼痛,會在地上打滾。
事實上,詹益宏醫師說,由他看診的經驗發覺,痛的敘述是非常主觀的,同樣的痛,對於有些嬌嬌女孩是「痛得要死」,但對一位吃苦耐勞的農婦來說,也許「只有一點酸痛」。
雖說大多數女性都有過經痛經驗,但是究竟有多普遍,國內婦科界、公衛界、或行政體系,都無研究與數據。
不過瑞典曾經做過大規模研究調查,發現有75%的女人答稱「有過經痛」,也就是說,每4個來月經的女性,就有3個會經痛。
● 生理痛的原因
目前認為原發性的可能原因有:心理因素、體質因素、內分泌因素。
國外研究結果顯示,社經地位高的女性經痛的情形愈嚴重,顯示心理壓力可能是造成經痛的原因之一。
另外,有學者研究認為,經痛跟子宮內膜分泌的前列腺素(PGF2α)有關。
有原發性經痛者,在月經快來之前,子宮內膜的濃度增加,造成子宮過度收縮,也導致子宮腔內壓上升,這也許是先天的體質造成的。
如果用前列腺素合成A的抑制劑,也就是一般常見的止痛藥的有效成分,可以有效減緩子宮收縮、減低腔內壓,達到減痛的效果。
不過要注意的是,止痛藥最好在痛之前就開始服用,會比「痛」發生了才慌慌亂亂抓藥服用有效。
「何必讓痛來折磨,知道自己會經痛的人,早點服用,整個經期都能舒適度過,」和信醫院婦科醫師張慧如說。
【老蘇沒教的事】粉絲頁按讚,追蹤優質好文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ldsunotteach
【食療健康養生園地】加社團,觀看健康資訊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health.tw
● 什麼時候該去看醫生
所有的女人,不論是小女孩、還是生過孩子的媽媽,都不會喜歡去看婦科門診
「跟感冒發燒去看醫生不一樣,」很多女生認為,走進「婦產科」診間時情緒複雜,既不喜歡自己的隱私部位要暴露在別人眼前,也害怕內診時「被外人入侵」的恐懼感。
其實女性的生殖器官,就跟身上的其他地方一樣,不對勁也許只是出於小小的疏忽,但也有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警訊,給醫生看看當然是最正確的處理方式。
張慧如說,女性生殖器官原本就是「往內長的」,跟男性不一樣,如果發生問題當然不免要「一探究竟」。
可是何時該向醫生求助?在診間內,醫生又有什麼方法替妳找回健康?
有以下情形的人需要去求診:
1. 試過各種自我照顧的方法以後(不含自行服用止痛藥),仍然有嚴重的經痛,會影響到妳的正常作息千萬不要以為去看了醫生也只是開開止痛藥,所以排斥去做檢查。其實就算結果只是吃吃止痛藥,也是個重大發現,因為妳不但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止痛藥,安心服用,也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因為其他的毛病而經痛,解除心中疑惑。
2. 經血量過多或過少。張慧如醫師說,一般人是很難測量經血量的,妳必須學著多注意自己的身體,去「感覺」它的多寡,理論上,總失血量20~80㏄是正常範圍,如果妳已頭暈目眩、貧血的症狀,那就要儘快就醫
3. 月經不規則。一般來說,正常的月經週期是21~35天,經期約維持2~6天。月經關係著體內許多內分泌的機轉,如果不在這個「公認」的範圍內,妳有自己規律的週期也並非不正常,比方說妳都是每40天來一次長達7天的月經只要規律,醫生也會說妳是健康寶寶。
4. 有嚴重的經前症候群。如果月經前或經期間,妳常會不自覺地焦躁不安,突如其來的想哭,每個月就像坐上「情緒雲霄飛車」一樣,如果試過以上方法都不能獲得改善,婦科的醫生會給妳做必要的檢驗、診斷與治療,例如,單純的情緒低落就能以抗焦慮、抗憂鬱的藥物來控制
【老蘇沒教的事】粉絲頁按讚,追蹤優質好文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ldsunotteach
【食療健康養生園地】加社團,觀看健康資訊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health.tw
● 經前症候群有方法紓解
經前症候群(Premenstrual Syndrome ,PMS),指的則是由於月經週期體內荷爾蒙的變化,導致月經來潮前出現一組身體和心理的症狀,包括腹脹、乳房脹痛、進食及排泄習慣改變、疲倦、頭痛、憂慮等情形。
為期數天到數週,長短及嚴重性因人而異。國內缺乏相關的統計數字,張慧如醫師表示,國外的可靠數字顯示,大概有40%的婦女有此症狀,其中約只有2~3%嚴重到需要醫療介入。
PMS的原因至今仍是個謎,有很多解釋PMS的理論,包括對內生性類固醇過敏、維生素B6的缺乏、泌乳激素過高、體內水分滯留等等,但是都沒有得到證實。
到底是荷爾蒙還是心理因素所引起的也沒有定論,雖然我們確知,在女性月經來臨前一週內,體內的女性荷爾蒙 - 雌性激素和黃體激素都會產生明顯且規則性的變化。
但是也有不少針對有嚴重經前症候群的婦女做的研究,卻沒有發現荷爾蒙值的異常,更有大多數的研究發現,黃體激素的治療並沒有比安慰劑(長得跟真正藥丸一樣,讓人以為有療效的「冒牌貨」)更能減輕症狀。
值得一提的是,很多研究顯示,大約30歲左右的女性有經前症候群的比率最高,可能因為她們面對工作、家庭、婚姻、孩子的重重壓力,而一般認為,已經存在的情緒問題會因為PMS而加重。
「臨床醫師在治療經前症候群時,應避免使用套裝的治療方式,該針對每個病人的主要問題來解決,而且當藥物無效時,就該停止使用。不要忘記良好的溝通及心理諮商,也是治療經前症候群的方法,」張慧如說。
「忍耐」絕不是女人的宿命,其實改善PMS的方法就是「照顧自己」,主動照顧自己的健康是一件很快樂的事,試試以下的「全方位經期照顧」,享受自我控制的感覺。
【老蘇沒教的事】粉絲頁按讚,追蹤優質好文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ldsunotteach
【食療健康養生園地】加社團,觀看健康資訊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health.tw
● 婦科的看診程序
▼1.詢問病史及症狀
病人需要清楚地描述自己過去月經的狀況、服用的藥物,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狀況,讓醫師有初步的了解,醫生才能推論出可能的問題範圍
如果症狀單純,只是經痛或情緒不佳,開些藥就可以了。
▼2.進行內診
內診是婦科所有檢驗相當重要的步驟,目的是要讓醫生能夠「看到」以及「觸摸」到身體的內部,有些發炎或感染的反應就能診斷出來。
內診時,醫生會在病人的陰道內放入一個鴨嘴狀的陰道擴張器(擴陰器),以觀察陰道內部的情形。
對於尚無性經驗的女性,基於生理狀況及心理因素的考量,醫生通常不會做陰道內診,而用肛診取代,就是由肛門進入直腸前往觸診。
▼3.進一步做其他檢驗
經過內診之後,醫生會評估情形幫妳安排其他的檢驗,例如:超音波、內部攝影、抽血,或檢體的採樣。
這一連串的步驟都只有一個目的,為了要找出妳不舒服的原因,希望能夠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
對於現在有許多婦女害怕內診,造成一些診所動不動就先使用超音波,張慧如表示,問過病史後,內診才應該是第一個步驟,超音波只能看出某些問題
超音波濫用的情形,一方面是浪費醫療資源,一方面反應醫生的看診品質,寧用超音波掃描,也不多花時間問診與內診,「如果醫生平均一次只花3分鐘看病,當然不會是一個良好的就醫經驗,」她說。
如果此篇文章對您有幫助,請分享出去,讓更多人受益喔!
【老蘇沒教的事】粉絲頁按讚,追蹤優質好文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oldsunotteach
【食療健康養生園地】加社團,觀看健康資訊→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health.tw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